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们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,就是减法——“不做”

2017-03-08 《不做》 有机会网

【导语】当代社会,“快速”正在主导我们的价值观,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如何将事情做得“更快”“更好”上,我们疲于奔命,我们渐渐透不过气…… 而“不做”正是我们为了解放自己而创造的生活宣言。

练习“不做”,感受“不做”为生活带来的美好。《不做》一书用另一种方式、另一种态度,呈献给你“不做”的美好生活提案。

关于作者

辻信一,文化人类学者,环境活动家,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学部教员,自称树懒教授。他在以“慢生活”“国民总幸福量”“烛光之夜”等为关键词展开环境与文化运动同时,还提倡与环境共生型的“慢工作”。东日本大地震之后,展开“开创POST 3·11”的活动。著有《慢,理想的生活提案》等。

《不做》序言

作者:辻信一

想要过得更轻松、活得更悠闲……你有没有这样的愿望?

我要告诉你的是,就在你“轻松”“悠闲”这样的减法思维的冲动中,蕴含着让你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关键。

不仅如此,其中一定也有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满的线索。

深呼吸,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宽广的世界。战争、饥饿、歧视、环境破坏、粮食危机、能源危机、金融危机、经济危机……再加上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危机,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可怕的时代。

这就是以“永无止境的经济增长”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的结局。当贪婪成为美德,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变成了一个“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多事情”的竞技场。

请再次深呼吸,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身边。你会发现周围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都充满了太多太多的事物。

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,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,那就是“过剩”。生产过剩、商品过剩、欲望过剩、竞争过剩、信息过剩。而造成这一切过剩的源头,就在于“要做的事情过剩”。

这种过剩不仅将世界带入危机的深渊,还将我们每个人都逼上走投无路的窘境。

“要做的事”过多的状态被称为“忙”。“忙”从字形上看,就是“心的死亡”。你的心现状如何呢?

但是,我们无法责备忙碌的自己。因为当今社会的“常识”就是: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,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
面对不景气的时代,如果你说“我想休息”“我想悠闲”“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”“我想多陪陪家人”,回答你的永远是“现在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”。“要做的事”和“必须要做的事”越来越多。而我们手上的“要做”列表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长。

我们似乎无法阻止社会要求“更快、更好”的趋势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走向悲剧的结局。但请你不要失望,因为我们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选择。取代走向悲剧结局的古老故事,开创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故事。

在长田弘的诗歌《沉睡森林的故事》中,有一个“颠倒的国家”。

很久以前 在某个地方
有一个颠倒的国家
晴朗的日子 大雨倾盆
下雨的日子 阳光万里
坚强的人 很脆弱
脆弱的人 很坚强
正确的 是错误的
错误的 是正确的

我们或许一直都住在这个“颠倒的国家”。然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,我们不如尝试一下“彻底颠倒”的大变换。就好像富裕就是贫穷、贫穷就是富裕一样,让我们将曾经的主流思想和所谓的“常识”都颠倒过来看一看。

我们可以用“不做”来代替“要做”,在心中创造一个“颠倒的国家”。“危机”的“机”同时也是“机会”的“机”。

正是 2011 年的东日本大地震,促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思维转换。

在这个过剩的时代,我们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,就是减法,也就是“不做”。或许从今往后,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,对于社会来说,“减法”才是真正的“加法”。

首先,从今天开始,一项一项地减去到昨天为止一直在做的事。然后,在“要做”列表的旁边,放一个“不做”的列表。从今往后,你的人生一定会发生重大的转变。

读书笔记:别再让“高效”毁了你

作者:妖妖

1

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,不住的得到、汲取,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,玩转尽可能多的工具,好似成为了通往卓越的必备之路。然而,有时候,这些大量的信息,不断迭代的工具,并没有真正便利生活,反而令生活显得更为杂乱。

日本作家辻信一在《不做——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》一书中,指出:“我们在面对身无一物的自身时有着一种不安和恐惧,正是这种不安和恐惧驱使着我们去追求‘拥有’带来的安全感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自己的无力感和不自信,引导着我们去追求拥有。”

正是这种无力感,促使人们不断的给自己加码,看到一丁点有用的东西,就一股脑塞向自己,恨不得把自己装得满满的。装得越多,越觉得自己有掌控力。然而现实却并不尽人意,这种“满”大多数情况是杂乱无章的。

2

或许你会说,的确是有很多高效人士,就是可以同时做到很多事情的啊!

那么请问,你追求高效的目的是什么?

答: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,节省时间。

问: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?

答:用来做更多有用事情啊!

问:什么是有用的事?这些有用的事情总共有多少?都是你想做的吗?

如果一天24小时全部给你,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有没有完成期限?

辻信一在书中告诉我们,高效生活之前,请先区分出“什么是想做的事,什么是必须做的事。”

在多数人的生活中,“必须做的事”远远多于“想做的事”。

这些必须做的事包括:完成某个项目,得到老板的赏识,做成某笔生意,赢得粉丝的认可,完成一次谈判……

想做的事包括:去某个地方旅行,陪孩子放一次风筝,回家看看父母,对暗恋的人表白……

有没有发现,“必须做”清单可以无限延长,高效生活的结果就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,用在无限延长的“必须做”的事情上。然后,生活被源源不断的填满,你又源源不断的使用新的方法,使之更高效。高效,是个死循环。

在这个死循环之外,想做的事情究竟何时做?

“我们不能用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,而只能去做‘必须做’列表中的内容”,这是多么无奈又悲哀的一件事。

该怎么办呢?

《不做——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》给出了答案:“唯一的办法就是拒绝效率竞争。让围绕着‘要做’而产生的没完没了的竞争彻底终结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首先需要在‘要做’列表的旁边放一张‘不做’列表。”

3

辻信一告诉我们:我们都认为“做自己想做的事”是一种幸福。但“做自己想做的事”实际上非常困难。因为知道自己什么是自己“想做的事”就不容易,所以我们可以选择“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”这种排除法的生活方式。

列一个“不做”清单:

1. 退出无意义的微信群
2.精简自己的收藏夹、APP,删掉没有价值的内容
3.不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,换取工作的成功
4.不做无意义的应酬
5.同一个邮件不读两遍
6.不看泡沫剧
7.不与傻瓜论短长
8.不试图改变对方
9.不与任何人攀比

…… ……

或许,这样的一个“不做”列表,能拯救一些患了“必须做”强迫症的人。

诚然,与争分夺秒的时间管理理论背道而驰,《不做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,是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。如果你正困惑于忙碌又杂乱的生活,给自己一个“不做”列表吧!别再想什么高效不高效,精简自己的周遭一切,清净下来后,或许你会发现生活的不同。

最后以书中的一个小故事结尾:

在已芬兰为舞台的日本电影《海鸥食堂》中,有这样一段对话,是一位独自旅行的老年女性,对在异国他乡独自一人开了一家饭店的主人公所说的话。

“真好啊,能做自己想做的事。”

“我只是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而已。”

延伸阅读



有机是一种生活,独立是一种态度,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。
联系我们
media@yogeev.com(合作)farm@yogeev.com(农场)post@yogeev.com(投稿)

多转发,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,关注有机会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